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周丽娅发布时间:2022-11-11浏览次数:10

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1版)

一、学科概况

    具体介绍: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地理学科肇始于1921,由竺可桢先生创办。得到国家双一流建设、2011计划、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等重点支持,整体实力强,优势突出。现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单位。本学科以地球系统科学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围绕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地球表层系统和要素过程与全球变化、植被遥感和碳循环、海陆相互作用与海岸带资源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维护、城乡融合发展、旅游地理和规划、地理信息新技术及应用等多个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创建碳源汇协同优化计算方法和定量评估碳源汇清单、亚洲沙漠沙地的空间定量变化和季风气候演化驱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硕士研究生。本学科面向现代地理学及相关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综合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地理学专业人才。具体目标是掌握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野外工作实践和实验技术技能;了解本学科或专门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够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的需要;了解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前沿领域和学术动态。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21世纪地理科学研究、教学以及管理的高端人才;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的地理学术修养和独立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方向

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地理学科围绕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级学科地理学(学科代码:0705)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遥感、海洋地球科学等5个二级学科、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等4个相关二级学科。

(一)自然地理学

1、 地貌、地表过程与全球变化

2、 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

3、土壤、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4、 环境地理与景观生态

5、 海岸带资源与环境

6、冰冻圈气候与环境

7、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

8、 南海研究

(二)人文地理学

1、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2、土地利用与规划

3、 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

4、 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5、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6、 非洲地理

(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地图学研究与地图设计

2GIS设计、开发与应用

3、遥感地学分析

4、虚拟地理环境

5、空间分析与地理建模

63S技术集成与应用

7、 时空大数据分析及应用

8、海洋及南海GIS

(四)资源环境遥感

1、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

2、数字摄影测量与卫星测绘

3、遥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4、海洋及南海遥感

5、自然资源遥感

6、生态环境遥感

7、冰冻圈遥感

(五)海洋地球科学

1、海洋地貌与沉积

2、海洋沉积动力学

3、流域-海岸相互作用

4、海洋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

5、南海研究

6、大陆边缘构造与油气资源

7、极地海洋

8、海洋环境科学

(六)区域经济学

1、区域发展研究

2、经济地理研究

(七)第四纪地质学

1、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

2、地貌与第四纪地质

3、环境考古

4、古环境、古生态、古气候

(八)环境科学

环境地理

()土地资源管理

1、土地资源评价

2、土地经济与政策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调查与管理技术

5、土地资源资产化


四、修业年限

    本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4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跨专业学生入学者为36学分(包括本科专业核心课程3-4门约6-8学分)。

学分课程类型包括四类:A类为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B类学术学位课程为以一级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程,C类学术学位课程为以二级学科(专业)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程;D类为全校公共选修课以及各院系开设的选修课程。

ABC三类课程为必修(或规定学分必修)课程:

A类课程不少于7个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硕士生英语阅读、口语、综合、听力四选一;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三选一。计入总学分。

B类课程三门必修,不少于6个学分(海洋地球科学专业必修海洋地质学基本问题),计入总学分。

C类课程不少于6个学分,计入总学分。

D类课程包含本二级学科开设的选修课程以及跨学科专业课程。跨二级或一级学科选读不少于3个学分。计入总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六、培养环节

()师生互选

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由各专业组织师生互选,学生下载“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研究生师生互选志愿表”,双方签字后提交到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师生互选后,一般不转换导师。因导师调离学校、丧失指导资格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指导职责时,研究生可以申请转导师。转导师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应当获得原指导教师、拟接收导师同意,经学院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审批。除导师中途调离等特殊情况外,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和毕业学年不得申请转导师。

()中期考核

1、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末进行。

2、考核由各专业负责,组成包括本专业导师、主要任课教师在内的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由各专业确定,征得学院同意,成员不少于3人。

3、须从德、智、体几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业务方面的考核,以口试为主,主要考核知识面,并注意考核实践性的环节,必要时可以有部分笔试。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4、对研究生进行考核,须详细填写“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院网站下载),对被考核的研究生做出结论性意见。对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良,具有博士培养前途的,可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5、通过中期考核,并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6、硕士生中期考核优秀者,可以根据《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优秀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资格遴选办法》(南字发〔2019140号)和《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关于推荐优秀学术学位研究生参加硕博连读资格遴选的有关规定》申请硕博连读。

()讲座报告、学术实践、志愿服务等五育并举特色培养环节

研究生在读期间每学年至少参加3场次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研究生论文查重前,将本人参加的学术讲座清单(导师签字确认),和相关证明材料,交至学院备案。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对表现突出者,将予以表扬与嘉奖。


七、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应在硕士生导师或指导小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原则上应使用汉语撰写。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和资料可靠翔实;所引文献全面准确,具有时效性、先进性和典型性;文献综述和在行文中运用前人或同行专家的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标注清晰;参考文献应是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实际参考过的、在论文中有引用的文献。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按照学业流程,规范完成中期考核、开题、预答辩、答辩等各项环节。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论文应有较强的创新性,展现新的数据、新的方法、新的理论视角或新的结论,其基本观点、结论和建议,应对推动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方法创新有所贡献,应对国家的自然科学、社会、文化或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要概念清晰、立论正确、论旨明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论述严谨。

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论文开题

1、开题报告一般在中期考核之后。论文工作正式开始以前进行,原则上需在答辩之前1年完成。

2、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3名及以上高级职称专家组成开题指导小组,请指导小组签署意见,包含开题内容、课程及学分完成情况、政治思想等综合表现。

3、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在院网站下载“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研究生开题备案表”;开题报告后将表格提交到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预答辩和论文文本预审

1、 完成学位论文后预计在答辩前1个月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由3名及以上高级职称专家组成(导师除外,正高职称不少于1人)预答辩委员会。

2、预答辩通过后,学位论文必须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完善。

3、学位论文查重前,学生将预答辩记录(导师签字)交至学院备案。

4、本专业或课题组需对已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文本预审,预审合格的学位论文由导师交至学院进行论文查重,查重通过后方能正式安排送审。

(四)学位论文评审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2人,其中至少1人为校外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所有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同行专家评审,且送审过程均不得由研究生本人经手。研究生应认真结合评阅意见对论文做作出适当修改。

研究生学位论文具体评阅和答辩要求请见《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关于学位论文的评阅、评议及答辩的说明》(南研发〔20196号)。


八、答辩和授予学位

(一)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研究生预答辩和答辩的规定执行。

1、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共3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1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秘书应具有讲师以上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地点应在校内进行。

3、答辩公开进行,以客观评价论文质量,促进论文质量提高为目标,研究生在答辩结束之后应根据答辩意见对论文进行细致修改。

4、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时效为1年。答辩后1年内,达到学院关于申请硕士学位最低标准者,可以申请硕士学位。

5、已毕业硕士研究生,未申请学位或提交了学位申请但未获通过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1年以上2年之内,如达到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条件,可以向学院提交重新答辩申请,获准后办理重新答辩、申请硕士学位手续。

6、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超过2年未获得学位的,学校不再接受重新答辩及学位申请。

(二)学位授予

按照学校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修满规定学分,达到符合本专业学术学位授予条件,答辩通过后,可申请毕业和授予硕士学术学位。学位标准参见《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硕士学位申请要求及量化指标》。


32450新蒲京网站 345.mn

20218